浙江兩項入圍!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

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出土龍泉窯瓷器
2月3日,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。候選項目均為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,經國家文物局審核,最終確定32項參評(名單如下)。推介活動辦公室將組織投票推薦產生20項進入終評。
浙江共有兩個項目入圍初評,分別是:浙江杭州凈慈寺遺址和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。
【浙江新聞+】
浙江杭州凈慈寺遺址
發掘單位: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
凈慈寺坐落在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“西湖十景”之“南屏晚鐘”的重要構成部分,也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觀的重要遺產構成要素。
凈慈寺遺址正射圖(第一期)
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,為配合凈慈寺整體改復建工程,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工程地塊進行考古發掘工作。發掘區域位于凈慈寺的西南部,東臨凈慈寺觀音殿和演法堂,由A、B兩個地段組成,發掘面積達3000平方米,均發現了五代至宋的建筑遺跡。出土陶瓷器、建筑構件等標本650余件。
最為重要的是A地段發現的以八邊形夯土臺基為中心的大型建筑遺跡。該遺跡規模宏大,結構清晰,保存狀況較好。整體呈長方形,坐南面北,方向北偏西7°,由八邊形夯土臺基、天井、連廊、踏步、散水、排水溝等組成。八邊形夯土臺基位于天井中心,將天井分割成四個面積相等的直角梯形。北側設踏步,南側與大型夯土臺基相連,形成該組建筑的中軸線。天井東西兩側以廊廡合圍,西側廊廡以西發現廂房遺址,整體布局錯落有致。
根據地層和文獻研究推測,該組建筑遺址與凈慈寺的“應真殿”,又稱五百羅漢堂,有密切的關系。
A地段第一期八邊形臺基及天井-西至東
B地段主要由三組建筑遺跡和一處庭院構成,保留了由散水、明溝、暗溝和窨井等構成的完善的排水系統,并在庭院區域發現了開鑿于北宋熙寧年間的圓照井遺跡。
B地段第一期-南至北
本次發掘對了解凈慈寺不同時期的主要建筑的特點、營造手法、規模和形制提供了詳實的考古資料,對研究古代寺院建筑和“五山十剎”建筑形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。
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
發掘單位: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
遺址位于溫州市鹿城區望江東路東段,地處溫州古城北大門——朔門之外,東靠海壇山,北鄰甌江,與江心嶼雙塔隔江呼應。
2021年10月,該遺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項目考古前置工作中被發現,主要遺跡有古城水、陸城門相關建筑遺存、成組碼頭、浴所、木構棧道、干欄式建筑、水井等,并出土了沉船2艘,以及數以噸計的宋元瓷片和形式各樣的漆木器等重要遺物,各類遺存年代跨度從北宋延續至民國,尤以宋元為主。
朔門古港遺址總平面圖
1號沉船
發掘區東西兩端分別為水、陸城門相關遺跡,當中主體呈東西向條帶狀,沉船、碼頭等遺跡多分布于帶狀區。碼頭遺址除1座北宋斜坡式碼頭外,呈多級月臺狀。斜坡式碼頭依托海壇山腳基巖而建,用塊石砌筑而成,呈平緩斜坡狀。兩宋時期的突堤式碼頭多建于江邊灘涂,平面長方或長條形,石邊土心結構,底部及緣用木樁打底和圍護。宋代福船2艘。其中一艘殘長12.4米,推測全長約20米。另一艘仍在發掘。官用棧道位于甕城出城道路北面,做工規整。據相關史料,附近或即館驛所在。元代浴所位于水門河西側,以更衣室與沐浴室成組搭配,揭露的3組呈東西向布局,面積達100多平方米。
棧道遺跡S(北向南攝)
遺址出土了數以十噸計的古代瓷器殘片,九成以上為龍泉窯產品,大多數沒有使用痕跡,應為貿易瓷損耗廢棄品。其他窯系有建窯系黑釉瓷、青白瓷及甌窯褐彩繪瓷等。部分瓷器外底有墨書。遺址中還出土部分溫州漆器、貝殼、植物種子等豐富遺物。
北宋龍泉窯青釉線刻菱格紋如意足瓷熏爐
北宋晚期龍泉窯青釉篦劃蓮花折扇紋瓷碗
朔門古港以溫州古城為依托。港口優良且不易淤積,城址、港址近1700年來基本不變;古港與世界100座歷史文物燈塔之一的江心嶼雙塔隔江呼應;宋代造船場位于西側郭公山麓;海神信仰方面,海坦山頂原建有海神廟、楊府廟,山麓有平水王廟;加上成群碼頭、2艘福船、官用棧道、成片浴所……朔門古港集齊各大要素,遺跡全,規模大、體系完整、內涵豐富,為國內僅有、世界罕見。
龍泉青瓷在海外貿易中占有極重要地位。朔門古港出土海量的龍泉青瓷殘片,實證了溫州古港是龍泉青瓷外銷的海運起點和樞紐港??傊?,朔門古港遺址是近年來我國港口考古、城市考古的重大收獲,它填補了國內外海絲港口類遺產的空白,堪稱海絲申遺的經典樣本和支撐性遺產點。
(綜合國家文物局網站、央視新聞、錢江晚報)